一定有很多朋友會好奇,什麼是清水模工法,在這裡我們只做簡單說明,文章最下方會有一篇報導關於清水模,或許大家會明白一點。
簡單而言,清水模工法就是在灌漿好的外牆上不再貼上外牆磁磚,直接以原始灌漿成形後的模板外觀為外觀,此種工法在施工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比一般工法為低,所以也被視為綠建築手法的一種;由於外牆不再貼磁磚,所以在灌漿過程裡的施工細節就必須特別注意,至少外觀需要光滑平整讓人感覺整齊漂亮,於是從初期的材料選擇~水泥密度與品質就必須選擇較高的品質標準。
所以建築物的外觀,就像下圖中這樣,看起來樸實整齊不花俏,卻帶有一種充滿禪意的莊嚴美。
這門廳看起來也是乾淨又氣派,左邊是管理櫃檯。
而且這動線設計的好,從外面是看不到裡面人員的如何出入電梯的動線的。
這採光,整面的大面落地玻璃,前面棟距也大,光線很棒。
客餐廳連成一氣、動線順暢不互相干擾,餐廳後還有後陽台,這房子的對流與通風一定很好。
這裡是未來的洗衣間。
一共有四個房間,每個房間光線都很好。
主臥室的落地大面窗設計,讓光線能夠全部採納進來,窗前還有陽台的植栽設計,可以讓我們一眼望去都充滿自然綠意。
主臥還真不小,空間夠寬敞。
主臥的衛浴有下沉式浴缸,全套的完整設計還有大面窗可通風。
這個車位很棒,就在一樓的地方,平時若只需停一台車,就是很棒的"車庫",若需停兩台車,也只需要動用機械台,人員很安全。
以下是清水模的簡單報導~~~
清水模對建築業的影響:
文◎張捷
「清水模」,一個大家朗朗上口的建築語彙,近年隨著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熱潮,以及數件以清水模為語彙的建築個案,素樸靜謐的清水模,在臺灣悄悄掀起一場寧靜的變革。
台南的透天建築已在全台享有盛名,有「透天首府之稱」;其中更有以清水模建築聞名的公司,如式澳建設、府都建設皆是箇中翹楚。正因這種禪味極濃的建築手法,吸引北中部建商前來取經,並將之移植生根,目前台中地區便有案場打出台中「首場清水模建築」為廣告口號。
清水模在建材上因生產、製造過程中不經二次施工,表現出材質的原味,展現自然的風格,不帶無謂的修飾,所以產生較少之二氧化碳,也列入綠建材之ㄧ,符合目前的去暖化的環保潮流。故想進一步研究,清水模的意義及對建築業的影響。
在臺灣,清水模似乎和安藤忠雄畫上等號。安藤鍾愛清水模,但清水模當然也不是始自安藤。許多國外有名的建築大師如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義大利的史卡帕(Carlo Scarpa)、保羅‧曼德斯‧達羅查(Paulo Mendes da Rocha)等,只因台灣跟日本相鄰,對日本資訊、旅遊交流方便,自然對安藤較為熟悉。
而台灣的研究也大都針對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去探討,比較少探討在建築應用上的意義。
◎安藤忠雄(Tadao Ando)與柯比意(Le Corbusier)
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甚有傳奇性,在成為建築師前,曾任貨車司機及職業拳手,後來在沒有經過正統訓練,憑著自己對建築的熱愛,到處旅行研究世界各地的建築,自學而成為一代的建築大師。
安藤忠雄能成為今日的安藤忠雄,就不能不提到影響他至深的一代建築大師柯比意(Le Corbusier)。安藤忠雄曾在《建築大師談建築大師》一書中曾提及,自從他立志要當建築師之後,不知道造訪過廊香(Ronchamp)教堂多少次了!當他獨自踏上生平第一次的歐洲之旅,為的就是想見到柯比意本人。安藤忠雄自我剖析的認為,一個年僅廿三歲,才開始在學院外以自學方式來研習建築的年輕人,根本還尚未擁有足夠的知識來深入了解柯比意的建築,純粹是熱愛。最重要的原因是柯比意在《邁向建築》(Vers Une Architecture)中的一段話,鼓舞了他自己──「在年輕時所經歷的旅行,會對整個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安藤忠雄與柯比意兩人邁向熱愛建築之旅的方式,且後來各自成為東西方影響當代建築潮流的大師過程,都有著很類似的經歷。也或許是,安藤忠雄崇拜柯比意的精神效應,讓安藤靠著大量的旅行與閱讀,奠定了成功的重要元素吧!
柯比意(Le Corbusier)
柯比意(Le Corbusier)是20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他是現代建築運動的激進分子和主將,被稱為「現代建築的旗手」。他和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並稱為現代建築派或國際形式建築派的主要代表。
出生瑞士的柯比意,最初在一所鐘錶店技術學校學習,後來才到巴黎以運用鋼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築師奧古斯特‧貝瑞(Auguste Perret)處學習,後來又到德國的貝倫斯事務所工作。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事務所以嘗試用新的建築處理手法設計新穎的工業建築而聞名,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時在那裡工作的格羅皮烏斯和密斯•凡•德•羅,他們互相之間都有影響,一起開創了現代建築的思潮。他又到希臘和土耳其周遊,參觀探訪古代建築和民間建築,逐步奠定了他的建築基礎概念與美學。
柯比意將自己發表的一些關於建築的文章整理彙集成《邁向建築》一書,書中激烈否定十九世紀以來因循守舊的建築觀點、復古主義的建築風格,他歌頌現代工業的成就,提出「我們的時代正在每天決定自己的樣式」,稱頌工程師的工作方法,並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鼓吹以工業的方法大規模地建造房屋「建築的首要任務是促進降低造價,減少房屋的組成構件。」對建築設計強調「原始的形體是美的形體」,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
柯比意就自己的住宅設計提出著名的「現代建築的五大原則」:底層架空、屋頂花園、自由平面、橫向的長窗、自由立面。而按照「新建築五點」的要求設計的住宅都是由於採用框架結構,牆體不再承重以後產生的建築特點。柯比意充分發揮這些特點,在20年代設計了一些同傳統的建築完全異趣的住宅建築。他的建築設計充分發揮了框架結構的特點,由於牆體不再承重,可以設計大的橫向長窗,他的有些設計當時不被人們接受,許多設計被否決,但這些結構和設計形式在以後被其他建築師推廣應用,對現代建築設計產生了非常廣泛的影響。
柯比意還對城市規劃提出許多設想,他一反當時反對大城市的思潮,主張全新的城市規劃,認為在現代技術條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靜衛生的城市環境,首先提出高層建築和立體交叉的設想,是極有遠見卓識的。他在20-30年代始終站在建築發展潮流的前列,對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的現代化起了推動作用。
二次大戰後,柯比意的建築設計風格明顯起了變化,從注重功能轉向注重形式;從重視現代工業技術轉向重視民間建築經驗;從追求平整光潔轉向追求粗糙蒼老的,有時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戰後的新建築流派中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他的設計理念直到去世,都對世界各國的建築師有很大的啟發作用。
柯比意的設計經常引起很大的爭議,他設計的廊香教堂外觀,令守舊派感到怪異而憤怒異常,但被革新派奉為經典。另外,諸如他為日內瓦國際聯盟、阿爾及爾市及他自己在馬賽的公寓所做的設計,都曾被否定及控告,到後來有的成為當地名勝;其中逐層後退設計方法卻被許多非洲和中東的沿海國家採納。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對照柯比意的建築生涯,安藤忠雄的奮鬥更是不遑多讓。安藤忠雄在1969年創立建築研究所;於1976年完成位於大阪的的「住吉長屋」,是兩層高的混凝土住宅,開始顯現其獨特的設計風格。後來雖然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賞,但他也曾在2007年6月來台的演講中指出:他被大阪公部門列為不受歡迎的人物,常常被轟出來。安藤忠雄自嘲,幸好自己臉皮夠厚,否則就沒有今日的安藤忠雄了。
安藤忠雄和柯比意一樣,喜歡到處旅行;他的作品靈感與人生歷練有一部分來自旅行。二十四歲,安藤忠雄在旅遊搭船的歸途中,他從印度恆河畔居民的生活裡體悟了「生死一體」的生命哲理,那一年,安藤忠雄也確立自己的建築家志業與人生目標。對他而言,旅行不是單單只為了觀看建築實體而作身體移動,而是內心深化的思索與探究。
而在親臨廊香教堂的經驗裡,安藤忠雄實際體認到建築物引光入室對於空間所帶來的奧妙變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築對於人的影響」。建築所創造的空間與情境,以及對於建築物所具有的公共性影響,真的非常具有深層而廣大的作用,這帶給他甚大的震撼。
安藤忠雄具有很強的洞察力,他摒棄了那些也許是正確的學派、運動或風格,從而用與特定生活方式相關聯的形態和構成創造出自己的建築。他的設計理念和運用的材料,把國際上的現代主義和日本美學傳統結合在一起,他對工藝重要性的貢獻及和理解使他同時贏得建築師和建築工匠的稱號。
除了柯比意,安藤忠雄的設計理念也受到盧斯(A. Loos)、萊特(F. L. Wright)、密斯(Mies)作品的影響,啟發他對簡單形式,特別是幾何形體的喜好。安藤反對裝飾及虛偽,他希望以簡單的幾何形來表達日本人的生活精神。
對於現代機能主義進行批判「反機能主義」,他認為這種舒適建築切割了人和自然的聯繫。安藤忠雄認為真正後現代文化不應存在於消極、享樂,以過度的服務來滿足消費文化的需要,而是應包含在禁欲主義的「道」中。
另外,安藤忠雄相信構成建築必須具備三要素:
1.可靠的材料,就是真材實料;這真材實料可以是如純粹樸實的水泥,或未刷漆的木頭等物質。
2.正宗完全的幾何形式,這種形式為建築提供基礎和框架,使建築展現於世人面前;它可能是一個主觀設想的物體,也常常是一個三度空間結構的物體。當幾何圖形在建築中運用時,建築形體在整個自然中的地位就可很清楚的跳脫界定,自然和幾何產生互動。幾何形體構成了整體的框架,也成為周圍環境景色的屏幕,人們在上面行走、停留、不遇期的邂逅,甚至可以和光的表達有密切的聯繫。藉由光的影子閱讀出空間疏密的分佈層次。經過這樣處理,自然與建築既對立又並存。
3.「自然」:在這兒所指的自然並非是原始的自然,而是人所安排過的一種無序的自然或從自然中概括而來的有序的自然。
安藤忠雄透過他自己制定的恢復住宅與自然之間的使命,通過使用最基本的幾何型態,還有他心目中最基本、也是最豐富的建築要素就是──牆;來創造建築空間。然後善用變換搖曳的光線,為人們創造了一個微觀世界。然而他的建築並非只是表達某種抽象的設計概念,而是反映了一種建構人類居住生活的基本過程。當人們步入安藤的建築時,你不會感到有種預設的活動流線。
「簡潔、低科技、高度與環境結合、獨特的日本風、深化的東方哲理。」常常是安藤忠雄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從千年古墳遺址到觀光發達的淡路島,清水混凝土、未刷漆的木、透光的玻璃及鋼等建材,共同塑造建物的樸質感。安藤忠雄強調「人、建築與環境共生」,建築成為人與自然對話的媒介,也因此,他的每件作品都打破一般建築立於地面的特性,而隱於地,藉由人工化設計與自然融合,一點也不突兀。
「他的作品是一種對於抽象形態、物質空間和超乎尋常的光線,呈現出一種廣泛而淵博的思慮。」這是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戈德伯格(P. Goldberger),對安藤作品的感受。「我嘗試使用現代材料混凝土,以一種簡潔的形態去實現可能的空間,那是一種根植於作為日本人的我,內心深處的洗練美學意識……。正是永恆的幾何形態界定了空間。」安藤忠雄剖白自我。
安藤忠雄的基本宗旨是,建築應是讓人能夠「富有詩意地居住」,並避絕城市的喧囂。換言之,建築應幫助人們經由與自然的聯繫和對材料的觸知,去認識居住的真正內涵,喚起人生的真正意義。建築對安藤來說,是一種中介,經由它去促成上述的遭遇和發現。
許多建築大師在實踐的過程中,為了達到他們的設計理念,往往不容易聽進業主和用戶的要求及想法,甚至不管他們是否真正願意,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業主;在這方面,安藤忠雄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他的設計思想和空間理念與可客戶相左,安藤首先會竭力去說服客戶接受他的觀點,如果客戶拒不接受;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安藤都選擇拒絕做這個專案,而不是尋求一種妥協的解決。
安藤忠雄的作品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找不到門,卻處處是入口」。通常牆是第一個映入訪者眼簾的建築元素,順著牆走,會找到坡或階,入口隨即顯現。幾何形式則是他建築的共通點,從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弧形、圓形、橢圓到環形。
由平面來看,建物的線條從直到弧,自簡而繁。立體來看,又可以見到正方體、長方體、角錐體、圓柱體、圓錐體、球體到橢圓的蛋體,無論是俯仰角或者近身環繞建築體瀏覽,都看得出直角六面、八面及非直角多面的空間變化。
置身於建築空間裡,光是細品這些幾何形體,藉由切割、複製、增生、旋轉、平移、交雜、堆疊、對稱、變形等不同手法相互結合,就是一場視覺的饗宴。
如果說建築是藝術品,安藤忠雄無疑地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對生命的看法寄寓在他的作品裡。虛實穿梭、陰陽交錯、生死交融;空間建構時間,而時間在空間裡流轉。
他運用建築物的實體,對應光、水、風、雪等大自然的「虛」;透過光影的流動,即便是單調的清水混凝土牆面,也能變化出明亮及陰暗的效果;一上一下的階與坡交會;每一次深入地獄的瞬間,也會有種天堂就在眼前的光明,然而光明到了盡頭,又是另一個向下的入口,死亡與重生不斷交融。
安藤忠雄以「牆」作為世界的開始,刻意拉長參觀者的動線,提供訪者心情沈澱與探索的時間,而這時間引導出的內心思考隨著足跡漫進建築空間裡持續流轉。
3.4清水模的製作與精神
3.4.1 清水模的製作
混凝土常常被認為達至「纖柔若絲」的藝術效果,它能加強內部空間的高貴感和稠密感,當人由喧囂的外界進入到以清水混凝土所構成之屋內,那股乍時間心靈突然得到安靜和沉澱之感,即是順應自然的一種因素。
而「清水模」就是「清水混凝土」發揮到極至的作品,是一種精細的木模製造工藝,對於最後成型所達到的精確度和允許誤差值,攸關重要,稍有不慎,很容易失敗。
在製作清水混凝土必須注意幾個要點:
1.精細的設計模具計劃圖。
2.以不透水模板組成。
3.到現場精準組立技術。
4.續以高性能水泥。
5.以及緊密的澆灌技術而形成。
清水混凝土有著多樣性的表面,從早期柯比意的木紋模,到路康的細緻夾板模,最後到安藤忠雄及許多現代建築師等…。
最重要的是,清水混凝土的表面是不加任何修飾和材料的,它一旦完成後,在經年累月下是不會有任何改變;而抗壓強度達到6000psi的清水混凝土,根據記載,它是可以永恆長久的。
【清水模施工說明】
步驟一:於模板上固定6個螺栓,綁數條鋼筋。(詳模型)
步驟二:完成後再固定另一片模板,把水泥灌注於模版與模板之間的空間。
步驟三:模板拆下來後,再上一層脫水劑即完成。
3.4.2 清水模的精神
去除外在修飾的清水模,像一場對抗粗率施工的寧靜革命,它象徵一種至樸至誠、還以本來面目的原初精神。事實上,清水模尚有更深層的意義存在──它是一種精神,是必須靠整個團隊前置作業的精準計劃,頻複的演練完成,如此,才能將簡單的清水混凝土與力學結構相結合,做出一件素雅、內歛的作品。
台灣的清水模建築的發展
安藤忠雄與姚仁喜合作在台灣的代表作為「實踐大學設計教學大樓」,便以摒除裝飾的清水混凝土,提倡大學教育應有的沉澱自省,獲「遠東校園建築獎」首獎。 而除了安藤忠雄的作品外,台灣也有幾個以清水模手法完成的公共建築代表,例如: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鶯歌陶博館和高雄美濃客家文物館等;
另外,台南的清水模透天建築已在全台享有盛名,例如式澳建設、府都建設皆是箇中翹楚。式澳建設負責人毛森江便是負笈東瀛,去當安藤忠雄的學生,回台後致力清水模建築的人之一,也可說是目前台灣建築界在清水模的研究上,算是比較有規模及成就之人。
令人玩味的是,毛森江也非建築專業起家,他原是從事成衣製造業出身,個性一如前述的建築師們的「有所堅持」,是台南建築界中的異類。(或者說是「藝」)類吧!)
正因這種禪味極濃的建築手法,在現代政經紛擾的塵世中,給人一種形而上的精神釋放空間;然而,它的製作的過程中,卻又容不得絲毫計算錯誤,否則瑕疵立現,前功盡棄;這種幾近完美的要求,更是吸引許多的建築人的趨之若鶩,才讓中北部的建商也都特來台南取經,甚而打出「清水模建築」為廣告口號的原由吧。
安藤忠雄擅長以樸實無華的清水混凝土,在喧囂城市中沉澱禪意與哲思,這種設計理念與堅持,吸引一海之隔的台灣建築界的目光,並興起了「安藤忠雄熱」,從去年6月9日 在台北小巨蛋所舉行的萬人演講,就可得知他對台灣建築界的影響有多大。
這樣的影響是正面,它可以激起人們的反思。日本的武士道傳統與實事求是的民族性,讓日本人有追求完美精神,因此才會出現丹下健三、稹文彥和安藤忠雄等得到普立茲獎榮譽而聞名國際的建築大師。反觀國內,建築環境從早期的專業性不足,到目前的人文素養不夠,使得台灣建築景觀一直令人詬病。
「清水模」的品質施工並不容易,早在二十年前,台灣也有人嘗試開發類似清水模產品,但鑑於「在商言商」的成本因素,也僅止於較乾淨清潔的「清水混凝土」自稱。因為那是一條漫長的路,沒有執著如安藤忠雄的「熱愛」,是不可能持久的。
但不能否認的,它已經對台灣建築界有了逐步的效應出現;有幸,台灣南隅的府城,有人致力發揚「清水模」建築研究。而這最重要的訊息是,建築界終於有人領悟到建築並非只是具遮蔽功能的房子,它是一種景觀、一種市容,更是藝術和文化的結合;當然這也只是小小的起步,而它必定會對台灣建築業帶來良性刺激,進一步提升營造水準,這也是相當令人期待的。
六、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1.《邁向建築》,柯比意著/施植明編,1997,田園城市。
2.《建築大師談建築大師》,蘇珊‧葛雷著/鄧光潔譯,2005,木馬文化、p12-19。
3.《閱讀安藤忠雄》,王建國,2000,田園城市。
4.《TADAO ANDO 安藤忠雄慈善演講特別專刊》,2006,TOTO。
5.《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李清志,2003,田園城市、p18-27。
二、期刊-
1.李清志 2007.12.06 見證神聖之光 中國時報 (A16版)
三、網路資源
1. http://web2.ntit.edu.tw/~s14938024/ando.htm
~旅行,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建築家~
2. http://www.ceramics.tpc.gov.tw 建築語彙
3.http://www.sshm.tpc.gov.tw 十三行博物館首頁
4. http://jou.pccu.edu.tw/ 清水模建築簡約
5. http://www.shyhauh.com.tw/main.htm 式澳建設
留言列表